0%

《醉步男》读后感

血沼,我以后大概都不会和你相遇了。

话没说完,小竹田从我眼前消失了。不仅仅是人消失不见,连放在他桌子上的威士忌也消失了。仿佛从头到尾都只有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酒馆里。

一阵寒意袭上身来。

不久前在豆瓣2019年读书榜单上看到许多人推荐这本小林泰三的科幻小说《醉步男》,题材与时间旅行相关,看了一些书评感觉好奇,便购买回来阅读。小说不长,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读完后我确实被书中的设定和想象力震撼到了,后来了解到这本书是2019年的再版,原小说写作的年代已经距今将近二十年了,这就不得不让我更加佩服作者的脑洞。再深入了解,原来作者的本业就是通信工程师,也怪不得这本小说被称作“硬核科幻”,从前后的情节可以看出作者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语言表述,一旦接受了最初始的设定,那么后面的所有故事基本上没有破绽和漏洞可言。在反复阅读了好几遍之后,我想把一些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日式哲学

严格来讲《醉步男》是我看的第一本日本科幻小说,以往看日本推理小说较多,印象中日本小说也以推理见长,科幻上如果除去近年来《三体》、《北京折叠》等作品知名度较高外一直是欧美见长,但是这本小说让我对这一成见有了改观。虽然本书的设定没有任何宏大的架构,但是所延伸出去的思考是很有分量的,这个我们后面在聊到情节时再展开。

其实抛开作品题材我在阅读日本文学作品时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日本的作家擅长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准确地刻画,典型代表就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就出自于芥川的作品《竹林中》,其中“罗生门”也作为一个意向被流传了下来,成为人性中虚伪和自私利己的象征。这种特点源自于日本这个民族对人性深刻的反思,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大和民族千百年来生活在资源匮乏地狭人稠的日本群岛上,战乱的时间远远长于统一和平的时间,因此养成了对资源精打细算和注重细节的心理特质。对比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学作品许多都是对祖国的山川河流、作者的思虑抱负等等宏大图景的描绘,而日本的文学作品从《万叶集》到《源氏物语》等等都是描述民情风俗等内容,在乐曲风格上日本也是多用小调编曲,在B站上有很多音乐区的up主尝试将中国的大调乐曲改变成日本小调来演奏,听起来就很有“昭和气息”。

从历史文化渊源来说,日本自“大化改新”开始学习中国唐帝国的礼乐文化,不论是忠、孝、礼、义、廉、耻的任何方面,可以说日本遵循的都要比中国好,可是唯独缺少了“仁”。仁的文化可以说是区别中日文化的核心特质,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不论是认可欣赏一个人的忠孝礼义廉耻还是亲自去践行这些道德标准,都会将仁作为一切的前提,君主不仁我们可以不忠,父母不仁我们可以不孝等等,在我们看来是合情合理的,可对日本人来说忠和孝都是无条件的,这也是日本人集体意识如此强的原因。对日本人来说,精神是比物质更加重要的东西,遵循规则几乎成为一种信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用来形容日本人的性格再合适不过。这样的特质就使得日本作家在写人的时候能将人物的某种情感或心理特质表达到极致甚至病态,而故事的核心冲突矛盾也是以人物心理的情感变化为基点来爆发的,例如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和夏目漱石的《心》。这种叙事方式会让初读之人感到一些新奇,因为大多数小说往往会通过突发事件推动人物的行为,人大多数情况是处于被动的,这样的小说多是结合一些时代背景,讲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选择;而日本小说中往往不会给人以明显的时代背景,而是着重笔墨去渲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己之间的矛盾。

美国学者曾研究后将日本文化定义为一种“耻感文化”,日本人被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束缚,无时无刻不把自己的行为动机设定在社会环境之下,一旦自己逾越自己所遵循的情感、规范和信念就会感到深深的耻感,这种羞耻之心是有很强的约束力的,即我无法背叛我所依赖的、渴求的、深信不疑的东西,因为那样会被世人唾弃。一旦陷入这种逻辑,是非观念就不再重要,是否达到目的和是否从一而终才重要。就像《醉步男》中的血沼,就是典型的为了菟原手儿奈放弃了一切(第一层因果),小竹田同样是出于愧疚接受了手术。

时间与因果

很难想像有一天如果和血沼一样遇到一个“素不相识”的挚友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惊讶,兴奋或是恐惧。我想我可能会感谢他吧。每个人都曾假想过,在某一个人生选择的瞬间,如果自己走向了另一条路,那会是怎样一个不同的人生,幻想中的世界总是美好而虚无缥缈,还不如听他人讲述来的有趣。如果这个人说出了你不知道的事,但也说出了你所知道的事,那么你又会怎么想呢。

《醉步男》这本小说的剧情类似于故事新编,他借用了《菟原处女墓歌》的典故,原诗歌出自《万叶集》,讲述了菟原手儿奈无法在血沼壮士和小竹田丈夫之间做出抉择而选择自杀的故事,表达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因为地位低下而无法抉择命运的一种抗争。作者小林泰三在剧情上设置除了时代背景改为当下外基本符合典故中的情节,血沼和小竹田因为都喜欢菟原而发生争执,菟原(可能)因为无法选择而卧轨自杀,之后两人决定通过时间穿越来拯救菟原。乍一听起来似乎这种剧情没什么新意,似乎还有些狗血和老套,但真正让《醉步男》封神的点在于小林泰三对时间旅行与众不同的理解。以时间旅行为题材的科幻影视文学已经不算新鲜,我们比较熟悉的类似《蝴蝶效应》、《回到未来》三部曲等,大多数作品将时间旅行寄予某种机器或是物理法则,而《醉步男》中所表述的观点是——时间旅行是一种大脑的“缺陷”。简而言之,血沼通过研究一些时间知觉认知障碍病人的脑神经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试图通过破坏自己大脑中相关的区域来实现时间穿越。这样的想法让我想到李阳导演的《李献计历险记》中主角患有的差时症,但是两者并不相同,差时症的“临床”表现为在感觉上把一段很短的时间漫长化以及把一段很长的时间变短,并不涉及到时间次序的混乱,而时间知觉认知障碍病人的时间观念是混乱的,他们脑中时间的顺序是混乱的,今天过后可能是昨天,而明天已经过去了。对于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学着马克思唯物主义长大的人来说,如果差时症还有可能用某种复杂的科学理论解释的话,第二种病就真的在逻辑上出问题了,一个人怎么可能知道未发生的事情呢(像太阳从东边出来这种不算……)。可是这本书就是这样,你只有先放下自己对时间,意识以及因果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认知才能去思考其中的逻辑。

血沼认为,从物理层面来说,没有任何理论是限制了时间这个参数的方向性的,那么为什么没有人的意识中时间总是从过去到未来这样线性的呢,这就涉及到自古以来人类对因果律的深刻认同,因果律是人认识世界的基础,即便是一个意识混沌的婴儿,也能体会到按动开关时电灯忽明忽暗的“神奇”。如果人类掌握不了因果,人就无法对如此复杂的大千世界形成认识,整个文明的建立就无从谈起,从古至今一直如此,面对未知和无法解释的事物人天然的感到恐惧,即便是费尽脑细胞编造出宗教也要找到因果,千万年来这种诉求已经深进基因。除了联系这一特点外,因果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次序是固定的,原因一定在结果之前,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原因,这是无可争议的,仔细想想时间观念不正是依赖因果的产物吗。这本小说真正讨论的与其说是“时间”,不如说是在讨论是否真的有“因果”,关于血沼谈到时间没有方向性的限制这点笔者对物理学的基础理论知之甚少就不做评论了,而至于是否真的有时间认知障碍这种症状,至少从逻辑上这点我是接受的,因为如果因果律和时间概念是刻在人类基因中的,那么也很难保证人的神经系统中没有任何一个区域是主要负责这一方面的应激反应的,这是我们在阅读小说中要接受的第一个假设,或许可以称为“假说”(因为这一点也暂时没有被证伪)——即时间的单一方向性是人脑为了能够认识世界而对自身所做的限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个时间旅行假说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祖母悖论”,目前学界比较有解释力的学说主要分为两种,分别在各种文学作品中都有描述。第一种称为“香蕉皮”假说,其观点为时间旅行过程中我们只能重复已经发生的行为,而无法做出改变未来既有事实的行为,具体表现为我们总会被各种因素干扰而无法改变未来,小到一块香蕉皮;第二种称为“平行时空”假说,其观点为我们在时间旅行的发生时会产生新的时间线,我们在该时间线下所做的任何改变都不会影响原本时间线上的世界。这两种假说都存在一定逻辑上的漏洞,“香蕉皮”假说暂时还无法提出高可信度的观点说明干扰因素的来源,这种阻止改变既有事实的力量总有点宗教的意味,而“平行时空”假说的问题是一旦实现了时间旅行,那么不同时间线下的时间速度就会出现混乱,是否存在旅行期间原本时间线暂停的问题,时间旅行中的人在不同时间线中是单一实体还是存在副本的问题。回到小说中,我觉得作者小林的观点更接近平行时空的观点但是又不能算是在平行时空的基础上做了补充完善,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排除香蕉皮假说观点,在小竹田的描述中并不存在时间旅行后无法改变既有事实的情况,那么套用平行时空假说的话又缺少了参考的坐标系,一般讲述平行时空的科幻作品中时间旅行大体上是个人可控的行为,即想要前往的时间点和做出改变后返回的时间点是可以预期的,我们基于这两个点的对比来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平行时空观点,但小竹田的时间旅行行为是不可控的,方向不定,时间点不定,另外还加上了波函数的干扰,这就使得这一模型更加复杂。

神奇的“波函数”

前面提到这本小说并不是纯讨论时间旅行的,更重要的是因果,作为正常生活了很多年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因果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作者为此引入了“波函数”这一概念,作为一个物理学的门外汉当然是不懂得波函数真正的含义,除了在《生活大爆炸》中看到谢耳朵和莱斯利因为量子力学和弦理论吵得不可开交,以及在B站看过几个科普双缝干涉实验的短片外,我对波函数再无更多的理解,如果依照小说中对这一概念的描述,波函数可以表现为两种状态——发散和坍缩,发散意味着无限可能,坍缩则表现为唯一实现。在我一个外行看来,量子力学中所讨论的观测行为对波函数的影响是难以证伪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不确定性理论似乎已经脱离了科学的范畴,虽然这样的假说类比现实世界也比较合理,我们身处在一个混沌系统中,系统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能够对其完备掌握和确定预测,但科学的目的就是能够确定和证伪一些事,可是现在量子力学领域的不完备导致了人们产生了迷茫和困惑,于是通过不确定性这种说辞来解释,颇有点诉求宗教的意味。

说回到小说内容,小竹田的解释中人的大脑神经中除了阻止时间跳跃的系统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阻止波函数发散的能力,而血沼是因为某些原因(可能是出于程序操控手术时出现了偏差)还具备着时间的认知和控制能力,所以他自身的主观意识并没有因为时间的错乱而饱受折磨,但是从他自己的经历来看,他似乎是缺失了阻止波函数再次发散的能力。怎么理解这句话,回想前面量子力学中的解释,观测对于实在的影响甚至是决定作用,当我们还没有对一件事情进行观测之前,如果会产生结果A和结果B两种,类比于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我们是无法得知的,这就表现为波函数的发散状态。也许你会反驳,即便没有观测到,我也可以确定明天的太阳会从东边升起,这件事情如果运用哥本哈根学派波恩的概率诠释,可以说即使明天太阳是从东边升起也只是因为太阳从东边升起这个粒子在波函数内坍缩的概率比较大,即使大到了99.99999%,也不能说明这件事是一定的。但这不是重点,即使是一件对半开的可能性的结果,一旦我们进行了观测,那么结果一定是确定了的,相当于波函数坍缩成了粒子,这件事就再也不可能改变,这件事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生活经验的,但如果有人说因为外力导致自己对同一件事的观测结果出现了不同(例如昨天还看到的楼今天因为被拆迁所以消失了),那么就要区分一下这一次观测和上一次观测因为时间地点之类的条件不同,已经不能视为同一次观测行为了。但是如果出现血沼这样的情况,他由于缺失了阻止阻止波函数再次发散的能力,那么他对现实生活所做出的种种观测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比如现在看到自己带着手表,过一会发现手表不见了,又过了一会发现自己又戴着手表之类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的出现在他的记忆中,这看起来像是失忆或者记忆错乱的表现,但其实他的时间认知能力是完备的,他能清除把记忆中的时间线串联起来,昨天之后是今天,今天之后是明天,但许多事情因为自己无法阻止波函数再次发散而出现了不同的观察结果。在没有遇到小竹田之前,血沼还可以用一些理由搪塞自己,这些理由相当于将自己的两次观测行为强行解释为因为观测条件出现了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例如记得上次和同事来喝酒的小酒馆不见了是因为自己上次喝太醉记错了或者酒馆因为生意不好搬走了;但是,在遇到小竹田之后,听了小竹田的故事,他再也没法骗自己,只能像个鸵鸟一样一头扎进土里,让自己尽最大可能的不听、不看、不想,以此来奢求平静的生活不被不同的观测结果所困扰,每天都走相同的路去上班,做相同的事,完成相同的工作,不在多看外面的世界一眼,如此往复,日日苟且。

手儿奈

这本书最终让我起一身鸡皮疙瘩的地方在小说末尾血沼问出的关于手儿奈的问题,一般而言,时间旅行系列的小说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主角为了挽回某个错误穿越到过去,最终可能改变了历史,欢喜回到原本时间线,也可能无法改变历史,却改变了心态,结尾回到原本时间线后放下负担,乐观面对新生活。这样的叙事结果虽然经典但也乏善可陈,缺乏新意,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叙事结构能够将两条时间线拼接成一个莫比乌斯环,首尾相连,因果循环,例如《环形使者》。但这本小说中从小竹田的叙述来看,两个人时间旅行的初衷是挽救手儿奈的死亡,但最终小竹田却说发生着一切的原因是两个人进行了神经系统的手术,手儿奈的故事只不过是波函数发散的无数种可能之一,这也正好印证了小说想要表达的这种否定因果论的主题。到最后连小竹田自己都开始怀疑,为什么与手儿奈相关的许多经历都很奇怪,例如看到声音,听见颜色,触摸气味等等通感的体会,又或是了解还未发生的事情,这些经历都是小竹田自己在经过手术以后才拥有的感受,小竹田说自己最近才想明白这件事,自己的主管意识由于脱离了客观实在,作为一个幽灵一样观察者飘渺了上千年,加上自己没有对时间的认知和控制能力,生活也是错乱的,可以想象以这样的状态生活,即使不疯不傻,记忆也早已出现混乱,关于手儿奈的经历,有多少是自己的臆想,又有多少是不自觉的进行了美化,就连这件事有没有真实发生过,也无从探究了。所以小竹田才说,救没救活手儿奈,甚至手儿奈是谁,都是没有意义的问题了。

《醉步男》这本小说通读下来也不过半天时间,但它所带给我的思考却持续了很久,虽然披着科幻小说的皮,但本质上讨论了很多哲学上的问题,想来经典硬核的科幻作品大都有这样的特质,如《黑客帝国》就在讨论哲学上经典的“缸中之脑”。小说从始至终都蕴含着浓浓的唯心主义气息,不论是对时间的理解还是因果的考量,我不敢说这样的哲学观点一定是错的,但要去接受也是不太容易,毕竟深受马哲教育多年。其实本书传达的哲学态度是比较消极的,如果我们否定了因果,就等于否定了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联系,我们便失去了实现目标的方法论,可能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但是这种观点对于反驳一些所谓的成功学倒是很有帮助,如今每个人都想成功,而又不知道如何成功,只会盲目地复制他人的成功,而已经成功的人靠贩卖自己的成功经验赚得盆满钵满,如果用本书的观点来看,成功人士的行为和他成功这一结果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中,量子计算机还没有实现,我们还不知道P=还是≠NP,因果律究竟存不存在,就去附和他人的成功,不可笑吗。“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小说带给我的思考可能还会延续很久,相信其他人看过也会有不同的思考吧。


坚持原创技术分享,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